漫步在海灘的黃嘴白鷺和集精會神的觀鳥員。(圖片來源:黃家傑)
(古晉訊)濱鳥研究員敦促砂政府,關注並保護峇哥文丹海濱(BBB),以及實仁甲幾個特定的候鳥重要棲息地。
這些棲息地涵蓋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EAAF)裡,這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遷徙水禽飛行通道之一,也是大馬首個候鳥遷徙線站點(Flyway Network Site)。
根據馬來西亞自然學會古晉分會(MNSKB),多年來所進行的鳥類數量統計顯示,濱鳥數量顯著增加,尤其是受威脅的物種,包括大杓鷸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EN)和大濱鷸Calidris tenuirostris(EN)。此外,觀察人員在這些區域也發現了另外兩種受威脅的物種,即小青腳鷸Tringaguttifer(EN)和黃嘴白鷺Egrettaeulophotes(VU)。
這些鳥類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EN)動物,而黃嘴白鷺則是易危(VU)品種。
馬來西亞自然學會古晉分會主席歐月圓表示,該分會自2005年開始就每年進行鳥類數量統計。最近更是在國際研究雜誌《涉禽研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長期統計數據證明:馬來西亞婆羅洲之峇哥文丹海濱對保護越冬濱鳥的區域重要性》之研究論文。
《涉禽研究》是一個著名的國際論壇,專門研討與涉禽相關的新聞、資訊、研究技術發展、考察報告,以及有關濱鳥研究和保護的評論和辯論等。歐月圓指出,該研究論文是這個論壇第一篇與婆羅洲濱鳥保護相關的論文。
此論文由該分會新上任的副主席芭麗西亞蒂波爾(Batrisyia Teepol)負責,並在國際鳥盟(亞洲秘書處)的楊鼎立博士、馬來西亞自然協會會員江福興、黃家傑、張嘉鴻和歐月圓本身協助下完成。
於2018年,芭麗西亞獲得了《保育領袖計劃》(CLP)的資助,並使用這筆資金來深入瞭解峇哥文丹海濱對遷徙濱鳥的重要性,以及改善該區域的環境保護與管理。同時,也希望能大眾能更瞭解此區域對遷徙濱鳥之重要性。該研究範圍還包括了實仁甲的人造池塘。
該分會的觀鳥員協助完成基礎工作,同時,芭麗西亞也收集了亞洲水禽普查(AWC)自2005年開始所發佈的數據。在砂拉越,每年的亞洲水禽普查(AWC)是由古晉和美裡分會的民間科學家著手進行。這些水禽普查行動都是依賴觀鳥員到實地使用單筒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觀察與計算。
芭麗西亞指出,研究顯示保護實仁甲和峇哥文丹海濱沿岸海岸線是當務之急的工作,「我們必須確保遷徙濱鳥有合適的地方覓食和休息。」
「我們需要組織起來,和當地利益相關者保持密切聯繫,無論是私人企業或是在地社體,我們都需要一同為這個區域,制定一個長期的保護與管理計劃。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和這些鳥類繁殖地的國家合作,或者我們稱之為姐妹地點,聯合為這些遷徙物種建立保護網。」
芭麗西亞進一步解釋,峇哥文丹海濱是婆羅洲最佳觀察濱鳥的沿海濕地之一。但是,對越冬濱鳥的整個趨勢,或是濱鳥數量季節性的變化,目前我們所知的是少之又少。
古晉分會於1990年代開始在該區域沿海一帶進行觀鳥活動,此活動屬於該會會員常規的休閒活動之一。她表示,從那個時候開始,會員們開始對觀鳥活動產生濃厚興趣,並意識到這個地點對濱鳥的重要性。因此,該分會因而也開始每年統計並記錄到來的鳥類品種和數量。
根據所收集的數據顯示,兩種瀕危鳥類即大杓鷸和大濱鷸選擇在峇哥文丹海濱和實仁甲棲息的數量逐年增加,縱然它們的全球數量在下降。此外,亞洲非常稀有的白鷺-黃嘴白鷺飛遷至峇哥文丹海濱的數量也佔了全球遷飛區總數的1.14%。
芭麗西亞表示,目前我們無從得知其數量增加的真正原因,估計可能是因為它們沿途飛行路線的棲息地正逐漸消失。因此,才會造成更多這些品種的鳥類,選擇在峇哥文丹海濱和實仁甲棲息。
她補充,另一個可能性是重複計算所導致。因此有必要在地方和國際層面進行更多研究,才能更確定這些鳥類的數量、遷徙趨勢、所受威脅和所需的保護。
她指出另一項有趣的觀察是發現有標記的鳥兒。這些鳥身上有著不同國家的彩色偏碼,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秘書處高級環保專員葉振益也表示,峇哥文丹海濱無可否認是許多越冬濱鳥的重要棲息地,這其中更包括了受到高度威脅的鳥類。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和國際鳥盟也肯定了這個區域為馬來西亞的重點鳥區(IBA)。
「有了這一個層面的肯定,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環境保護工作和資源被注入到這個海濱,來保護這個區域的自然特徵。我們也希望透過IBA的認證,政府、社區及利益相關者能更緊密結合,一起來守護這屬於砂拉越的寶貴自然遺產。」
為該項計劃提供技術援助的國際鳥盟(亞洲秘書處)楊鼎立博士則指出,該研究證實了在候鳥遷徙線上的峇哥文丹海濱,是馬來西亞其中一個最適合遷徙濱鳥棲息的地方,甚至是在整個東南亞區域也佔了非常重要的份量。
芭麗西亞感激她的導師、主管、馬來西亞自然協會觀鳥員、國際鳥盟、國際動植物保護先鋒項目、砂拉越大學、砂能源及砂森林機構,所給予這項研究的支持。
歐月圓也表示,這項研究計劃的成功要歸功於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古晉分會歷屆的主席和執委,因為他們的熱忱和投入去推廣觀鳥活動,並展開年度的濱鳥數據收據,才引起人們對這沿海區域的高度關注。
關於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古晉分會: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古晉分會設立於1969年。該分會活躍於與大自然相關之研究,包括大學生會員對鳥類、犀鳥、濱鳥,以及小型猿類的研究;舉辦各項登山、徒步或環境及生物多元化之講座;舉辦植樹活動等等。馬來西亞自然協會也是國際鳥盟的夥伴之一,屬於國際性的合作關係,聯手保護鳥類及其棲息地和全球生物多樣性。全球共有120個國際鳥盟的夥伴–馬來西亞自然協會代表大馬成為其國際合作夥伴。
關於《保育領袖計劃》(CLP):
此計劃乃是由國際上知名的三個環保組織,即國際鳥盟(Birdlife)、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FFI)和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CS),合作發起的全球項目。目的為培育發展中國家未來的綠色領袖,提供有志從事自然保育工作的青年人資金、技術指導與培訓。

在峇哥文丹海濱進行鳥類觀察和點算。(圖片來源:江福興)

攝影峇哥文丹海濱飛翔中的大濱鷸(圖片來源:黃家傑)

過去幾年來,馬來西亞自然協會所收集到的數據顯示濱鳥數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瀕危的大杓鷸Curlew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EN).(圖片來源:Hans Hazebroek)

你可以找出戴有黑黃色標記,上面寫著「PH」兩個字母的大濱鷸嗎?這隻鳥兒從老遠的俄羅斯飛到了砂拉越。(圖片來源:Batrisyia Teepol)

芭麗西亞獲得了《保育領袖計劃》(CLP)的資助,並使用這筆資金來深入瞭解峇哥文丹海濱對遷徙濱鳥的重要性,以及改善該區域的環境保護與管理。

馬來西亞自然學會古晉分會主席歐月圓,喜見該協會多年來所進行的年度遷徙濱鳥統計活動得到正面回應,並有助於提升人們守護鳥類棲息地的意識。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秘書處高級環保專員葉振益表示,峇哥文丹海濱無可否認是許多越冬濱鳥的重要棲息地,這其中更包括了受到高度威脅的鳥類。

國際鳥盟(亞洲秘書處)楊鼎立博士指出,該研究證實了在候鳥遷徙線上的峇哥文丹海濱,是馬來西亞其中一個最適合遷徙濱鳥棲息的地方,甚至是在整個東南亞區域也佔了非常重要的份量。